本书以史铁生的毕生创作为立足点,以时间为线索,对史铁生所处的时代背景、家庭环境、人生际遇,及社会意识形态的变迁在作家生命中所起的作用等方面,进行较为客观的呈现与剖示,揭示史铁生作为一个当代人的人生历程包裹挟的时代烙印,进而分析其创作的审美特征和思想主题,彰显他在困境疑难面前的心路历程。史铁生在对困境的超越过程中,实现了
1933年11月20日,在全国抗日反蒋高潮影响下,驻守福建的抗日劲旅十九路军将领联合国民党内反蒋势力和第三党等党派团体,公开宣布与蒋介石南京政府决裂,在福州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与此同时,蒋介石策划和调动国民党军队对之进行军事镇压,不久,十九路军缴械受编,“人民革命政府”随之倒台,福建事变失败。翌年1月30日
本书是章未研究员的回忆录,以时间为脉落,通过八篇讲述作者的生活、工作经历。本书前半部分回忆了作者小时候的家乡、故居,以及进入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成长经历;回忆了上大学、参与思想改造运动,加入党组织,入职人民教师的经历;讲述了1957—1966年个人工作以及家庭方面的一些经历和“文革”期间一些令人难忘的故事。后半部分重点讲
从2012年开始,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共享遗产委员会和武汉市政府共同主办“ICOMOS-Wuhan无界论坛”,每年一届,在武汉市最著名的三所高校——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分别举办。每届论坛都邀请到了国际和国内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最著名的学者和专家10至15位,这个规模逐渐扩大,2019年与会中外专家、学者近4
中国历史上建筑规模最大的都城是六百五十年前的明代南京城,其无论在规模和营建技术上都达到那个时代的**。良渚古城的发现告诉我们,早在五千年前,人们就对城市的形态布局有了整体规划。良渚古城与明代南京城,两座在历史长河中相距甚远的古代城市,却有着非常相近的城市格局和设计思想。本书正文共6章。首先基于南京和良渚的地理环境条件,
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是中国近代史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府衙式建筑群,也是全国唯一一座见证中国近代百年历史风云的遗址型博物馆。图说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也就是图说“总统府”,这是一本集历史文化、建筑艺术、旅游摄影为一体的综合性图书,通过翔实历史资料与系列新老图片,依照先中线、再东线、后西线的游览顺序,依次讲述
新时期以大运河为代表的重大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上升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而进入后申遗时代,大运河遗产也面临越来越多的可持续保护和管理的挑战。同时,我国的空间规划体系正处于建构期,对像大运河这样的巨型、跨区域文化遗产的规划与空间规划的关系尚未明确。本书围绕自申遗以来未曾解决的多重复杂管理体制给大运河遗产保护带来的问题
丁耀亢(15991669)是明清之际重要的文学家,一生重要的活动恰与明清易代前后四十年大致重合,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和亲历者。易代给他的家族和个人生活带来强烈的冲击,为求得自保,他南游北上,穿梭于京师名公巨卿之间,先以拔贡得旗塾教习,后授教谕,再得之县令。其间丁氏以诗文交游,却蹇淹科场,志不得伸。如袁世硕先生所言:黍离之
本书以20世纪初海州(连云港)地区的影像为背景,发掘了海州义德医院创办的过程以及连云港近代西医的引入与发展,揭示了海州义德医院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当代意义,同时研究了与这些影像相关的海州地区历史人文地理。本书信息量大,历史人文知识厚重,既是近代海州的影像画卷,又是海州的简明历史读物。
平台介绍|荣誉资质|联系我们|出版社登陆